這一階段是管理理論最初形成階段。其間,在美國、法國、德國分別活躍著具有奠基人地位的管理大師,即"科學管理之父"--泰羅(F.
泰羅重點研究在工廠管理中如何提高效率,代表著作是《科學管理原理》(1911年),科學管理的理論要點具體包括:科學管理的中心問題是提高勞動生產率,為此必須配備"第一流的工人",並且要使他們掌握標準化的操作方法;對工人的激勵採取"有差別的計件工資制";工人和雇主雙方都必須來一次"心理革命",變對抗為信任,共同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把計劃職能同執行職能相分開,變原來的經驗工作方法為科學工作方法;實行職能工長制;在管理控制上實行例外原則。泰羅的追隨者們依其理論進行了動作與工時等效率問題的研究;傅勒還首先提出領導的權力要與員工共享,而非加諸於員工,並把這個想法叫做參與式管理。
法約爾的理論貢獻體現在他的著作《工業管理與一般管理》(1916年)當中,他從四個方面闡述了管理理論:企業職能不同於管理職能,後者包含在前者之中;管理教育的必要性與可能性;分工、職員與職權、紀律等管理十四條原則;管理五要素問題,其中,關於管理組織與管理過程職能劃分理論,對後來的管理理論研究具有深遠影響。
馬克斯﹒韋伯則主張建立一種高度結構化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理想的行政組織體系",他認為這是對個人進行強制控制的最合理手段,是達到目標、提高勞動生產率的最有效形式,而且在精確性、穩定性、紀律性和可靠性方面優於其他組織。他的這一套思想體現在其著作《社會和經濟理論之中》。
上述三位及其他一些先驅者創立的古典管理理論被以後的許多管理學者研究和傳播,並加以系統化。其中貢獻較為突出的是英國的厄威克(L. F. Urwick)與美國的古利克(L. Gulick),前者提出了他認為適用於一切組織的十條原則,後者概括提出了"POSDCRB",即管理七項職能--計劃、組織、人事、指揮、協調、報告和預算。在實踐上,各個公司開始將理論付諸於行動,通用汽車公司總裁斯隆對公司的改組--採用集中控制下的分權制,建立事業部,成為分權的始作俑者。
古典管理理論階段的研究側重於從管理職能、組織方式等方面研究效率問題,對人的心理因素考慮很少或根本不去考慮。
留言列表